9月17日,语言文化新港论坛第二讲在涵英楼5107报告厅顺利举行。邀请《中国翻译》主编、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杨平博士担任主讲,围绕“对全球化、信息化时代翻译研究路径的几点思考”进行学术交流。本次讲座由bat365在线平台院长陈向京教授主持。
会议开始前,陈向京教授简要介绍了bat365在线平台与国家外文局前期合作开展情况。会上,杨平老师从期刊主编的角度与师生交流中国翻译基本态势和《中国翻译》期刊投稿要求。她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翻译事业与翻译行业的大发展,具体体现在学科建设、理论研究、人才培养等方面,而这样的蓬勃发展与中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。她强调,高校应注重“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”的培养。
随后,她介绍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实现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的转变。从源于传统美学、文论的传统译论到引入应用语言学的现代译论,杨平老师认为中国翻译研究已进入跨学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。当代翻译在中国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、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,是一个开放的、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门类。她希望我校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,将理工科知识与翻译研究有机结合起来。她还指出新时代翻译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动向,包括翻译研究对象外延的扩大,以及大数据时代对翻译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。对于中国翻译研究现状,她提到,从中文到外文的译文研究数量已远超外文到中文研究数量,但这些研究在内容上多局限于典籍,缺乏对现当代文体的研究。因此,她建议后续研究对现当代文体加以关注。
接下来,杨平老师指出了她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。首先,翻译在跨学科背景下仍应由理论支撑,没有脱离文本和译者,只是研究取向和侧重不同,因此不能盲目开展定量研究,追求热点。其次,她提到了一些研究者用语料库套路式写文章的现状,提出翻译研究者应反思如何运用语料库,也看到它的局限性,而不是盲目夸大它的作用。
接着,杨平老师还介绍了《中国翻译》期刊及其审稿标准和要求。《中国翻译》秉承“理论与实践并重,学术与行业并举,国内与国外兼融”的办刊宗旨,设置了译学研究、翻译理论与技巧、翻译评论等多项栏目。在介绍期刊内容时,她特别指出,在投稿中,高质量的书评是尤其匮乏的,她倡导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积极地带领学生发表学术评论,提升学术水平。对于审稿的标准和要求,杨平老师强调了选题、关键词、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。她建议,文章选题应密切结合实践,比如可以从同学们的翻译实践报告中得到灵感。最后,她希望我院师生有更多优秀成果在《中国翻译》上发表。
在提问环节,杨平老师耐心解答。关于如何对定量研究进行理论升华,她认为理论升华没有捷径,还是应该从学习、读书和交流中积累想法。针对语言文化系统学交叉学科博士点与管理、哲学和计算机三个方向交叉,该如何和翻译学结合开展研究,杨平老师认为这三个方向都提供了好的视角,也留下了很多研究空间,但是缺乏理论系统和深入研究,因此她指出,若能将这三门学科和翻译有机结合,发挥交大优势,系统、深入地开展研究,成果指日可待。
文章作者:bat365在线平台